——记河北省唐海县农合联会员、农产品经纪人郑淑梅
农村市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催生下,诞生了一大批被称为“农产品经纪人”的农村“能人”和“精英”。他们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谋生,也实实在在地为本村、本地、甚至本省的农民谋到了利益,增加了收入。郑淑梅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这个男人做起来都直叫苦的行当里,她做得很出色。 下岗之后去卖线 今年45岁的郑淑梅1981年进入唐海县十农场纺织厂,成了一名纺织女工。然而在机台前辛苦工作15年之后,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降临到她头上。1996年工厂倒闭,她一夜之间成了下岗工人,那时她32岁。“上班上惯了,突然停下来,没工作了,在家呆着,心里要多不是滋味,就有多不是滋味。”郑淑梅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那时郑淑梅心情低落,打不起精神,就这样在家迷茫了有一个多月,才重新走出家门,寻找新的出路。她看到周边相邻村队的妇女有自己织布供家用的习俗,但是前期买线、配线的工序很麻烦,她们都要跑到三四十里地外的滦南县和石各庄买线。一个妇女一般都要买几十斤线。她们有时是骑自行车,有时是十几个人雇一辆三轮车,早晨早早地出发,晚上五六点钟才能进家门。就这样费力气买来的线,质量没有保证,价格还高。 “我在织布厂搞的就是这一行,对线这个事情还算精通,也懂技术,在进货渠道上还有门路。我从天津、北京进货,虽然路途远,但是进货渠道规范。所以我进的货比她们自己买的价格便宜,质量还要好。” 就这样,郑淑梅走上了经纪人之路。她一边传授织布技术,一边购买了拉线机、络筒机,把买来的线加工成适宜老式织布机的陀型和塔型,让织布的妇女节省了一道工序。 “1996年底有一次,我在90公里外的玉田县进货,让小偷把钱包偷走了,里面有1万多元,那时候对我来说,1万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不过我挺幸运,过了几个小时,那个小偷被市场执勤的抓住了,我的钱给返回来了。”这是从未出过远门的郑淑梅的第一次遇险。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今天不仅给周边农村妇女,还给当地的服装厂供线,郑淑梅的售线生意逐渐做大了,每年从她手中买线的妇女已达几千人。 1万根草绳被退货 “1998年前后,一次出门进货的时候,听说唐山钢铁厂招标做草绳,我想我们这里稻草有的是,村里也有很多农户打草绳,就想着撞撞运气,看看能不能中标。”于是郑淑梅买了草绳机,在村里雇了十五六个人,租了房子,开始打起了草绳。在唐钢参加竞标的时候,以每根4.1元的最低价位,在参加投标的几十个人中,最终胜出。她的价位比唐钢的标底4.25元还要低。 然而在郑淑梅高高兴兴交出第一批订货——1万根草绳的时候,唐钢的答复让她傻眼了。“人家说,我们草绳打得松,强度没达到要求,一捆上货物就走形,1万根草绳全部退货。”无奈之下,郑淑梅只好赶紧改进。她从唐钢拿回了样品,从外地请了师傅,照着样品边生产边改进,终于制造出了合格的草绳。看到农民工高兴地拿到可观的加工费时,郑淑梅暗中激动地掉下眼泪。然而那1万根不合格草绳、价值三四万元的损失,郑淑梅默默自己承受了。“员工工资照发,一切费用该怎么付就怎么付”。“我这买卖刚开始,还想继续把这生意做下去,如果让员工承担,以后谁还愿意跟着干啊。做生意要讲诚信”。当时家里人对郑淑梅说,“别干了,你这第一炮没打响,放弃得了。”然而这不是郑淑梅的性格,她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做事情不管碰到什么困难,硬着头皮也得往前走。”家里人终于没拗过她,只好默认了。 天道酬勤,郑淑梅的草绳生意越做越大。曹妃甸港口大开发那年,她得知修堤坝需要大量草袋,在自己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外县组织了2万余草袋运送到建设工地。截至目前,她前后已投入几万元资金,购置了50多台草绳机。即便如此,也仍是供不应求。 从草绳到苗圃,从饵料到活鱼 随着曹妃甸港口建设的日新月异,城市美化、绿化越来越受重视,对苗木花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郑淑梅也把眼光从草绳转移到了花卉苗木上。“我们唐海县和曹妃甸的土质一样,都是北方盐碱地,气候也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们培育的花卉苗木成活率肯定比其他地方的高,我就琢磨赌一把试试。”于是2005年,郑淑梅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50多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作为当地“双学双比”示范点,县妇联又提供了扶持资金20万元。现在基地经营着十几种花卉,销量形势非常看好。 唐海县在当地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十农场区域内的淡水养殖业比较发达,有很多农户养殖草鱼、鲤鱼和鲫鱼。郑淑梅的爱人做鱼饲料生意,供货给本地养鱼的农户,但是经常有养鱼户由于销售问题无法全额付款,或者只能付50%。为了收回欠款,郑淑梅又做起了“鱼类经纪人”,帮助大伙儿卖鱼。她联系北京、天津、东北的客户,在养殖户和客户中间穿针引线,不管是对谁,都做到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诚信为本,多次协调和处理交易过程中的矛盾,终于赢得了双方的信任。周边相邻的几个农场及外地的淡水鱼养殖户都纷纷找上门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每年经她手交易的淡水鱼产品达1500多万公斤。 自己赚钱不算本事 前几年,十农场进行水田改旱田的阶段性试验,搞起了蔬菜大棚,郑淑梅所在的第六生产队率先响应,“我个人承包了20多亩蔬菜大棚,其他还有120户,一共有300多亩。”虽然是农场立项,但是销售却需要自己想办法。而这个重任郑淑梅担了起来。她利用原来卖鱼时积累的客户关系,把蔬菜销往东北、山东等地,由此解决了120户蔬菜种植户的销售问题。 “收购季节都是外地客户来车,我负责装车运走。一箱50斤,一车1000箱,旺季一天能拉一车,要拉20多天。这还是小车,如果来的是大车,我们的产量不够,还需要从外县调集蔬菜”。虽然如此大批量收购蔬菜,但是外地的老板很放心,只在家里等着郑淑梅发货。这边种植户也相信她,把所有产品都委托给她处理。“我做这生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做买卖就是要讲个诚信”,郑淑梅如是解释。 与郑淑梅同村,有一个名叫李莲的农妇,丈夫身患脑血栓、胃溃疡、肾炎多种疾病,两个儿子还要上学,家境十分贫困。6年前,郑淑梅给李莲送去了草绳机、稻草,让她做来料加工,赚点加工费。家里急用钱的时候,还可以预支工资,什么时候宽裕了,再从工资里扣。现在,李莲家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基本上能够维持家用。类似李莲这样的姐妹,郑淑梅还帮助了很多,但她却不愿意向记者过多透露。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郑淑梅出名了,她多次被省、市、县授予“双学双比”女能手、“劳动模范”称号,还通过不断学习,成了唐海县第一个持有省级资格证书的经纪人。 回想起从下岗女工到成为一名出色的农产品经纪人的那些充满坎坷、艰辛,但也苦乐相伴的日子,郑淑梅对记者说,“能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就是,我认准一件事,决不回头的性格”,“另外一个就是各级政府、领导对我的支持和扶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妇联和县里的其他部门伸出援助之手,真是让我既高兴又感动。我的表达能力差,还是别让我说了”,说完,她略带羞涩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