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三千多年前已为观赏植物,比牡丹还早一千多年,可称得上是花国中的“元老”。当时情侣惜别常用它表示深情厚意。昔日《诗经·郑风》中曾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被形容为多情之花。《本草纲目》说:“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民间历来把牡丹与芍药并称为“花中二绝”,把牡丹推崇为“花王”, 芍药为“花相”。几乎到了“一花之下,万花之上”的地位。
亳芍的栽培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因为神医华佗在他开辟的药圃里,广植芍药以备用,并引导周边人种植。发展到明、清已初具规模。清代诗人刘开有诗赞誉:“小黄城(亳州旧称)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但那时只是在亳州城方圆近郊乡村种植芍药,面积不过千亩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翻身作了主人,土地以生产队为单位分到了农民手中。建国后百废待兴,今药材的经营和生产都发生了根本改变。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以销定产,多是生产队和当地供销社签订单合同。生产相对稳定,供求也基本持平。改革开放后,中药材市场放开经营,土地承包到户。农民可以自由选择种植。作为亳州人最熟悉的芍药。首先在亳州大地处处开花。到1988年,亳芍种植面积发展近三万亩。1993年土地第二轮承包、三十年政策不变,坚定了农民的信心。有些农民除种粮外,留部分土地栽培管理省事的芍药。还有部分农民进城做买卖、或到外地打工,家中抛荒的土地便种上了生长周期长,易种易管的芍药。所以亳芍在大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价格高时种,价格低时也种。形成了年年有采挖,年年有种植的循环性周期。
中国花木在线 最具影响力的花木行业网站 中国最强大网上花木交易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