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农业”,是指与举办奥运会相适应而开展的全部农业经济活动。换句话说,凡是以奥运会为轴心、能满足举办奥运会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而开展的农业经济活动,都可理解为“奥运农业”。 这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储存、物流,以及用于美化环境和观光的苗木、花卉、园艺等各种产品及相应服务的供应。在奥运会招商项目中,现代农业类大项目有25个之多,总投资高达15.8亿元。北京“绿色奥运”一定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市场空间。 拉动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化 从筹备北京2008奥运开始之日起,各地农业部门和企业就瞄准“奥运农业”的目标,针对奥运的需要兴办包括优质专用稻谷、小麦、蔬菜、水果等在内的各种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家禽、家畜、水产品饲养场;培育特种苗木、花卉等观赏植物。仅以北京为例,在郊区兴建起养鸭场、养鸡场、养牛场等“绿色饲养场”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各类农业生产基地,都必须是“绿色农业基地”或“有机农业基地”,采用“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行安全认证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体系,确保各类产品都必须达到“安全、优质、味美、绿色、无公害”的标准。 拉动农产品加工集群化 “奥运农业”在有力拉动农产品生产增长的同时,还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升级,促进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奥运盛会大量消费的是加工食品,这一需求直接拉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劲发展。从2003年以来,北京及相近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的众多农业粮食龙头企业瞄准奥运商机,大力兴办面粉加工、肉类制品、果蔬饮料、风味食品等门类多样的加工制造业。目前,北京已经建成70多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此过程中,相近生产要素及相关服务业积聚或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了各类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化、集群化水平。伴随加工业的提升,农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力和辐射力大大增强。 推动农民走向富裕化 “奥运农业”的发展,将有力拉动加工制造业、市场营销业、储藏运输业、旅游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创造大批新就业岗位,有利于农民增收。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是民生之重。在这个意义上说,“奥运农业”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开辟了新的行业门路。 推动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化 奥运对农产品消费而言,将打开一个巨大的国际化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橱窗”,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农业的名品、精品、新品和特色产品,产生具有长远的、“后奥运经济”影响的品牌效应。品牌是进入国际场的通行证,借助它可赢得“三促进”的良好效果:即促进中外农产品交流合作,促进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进一步相互结合,促进中国农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如今,北京已与内蒙古、东北相关地区合作开展优质专用大米、小麦、肉牛饲养、加工、销售及餐饮一体化经营,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年出口牛肉近万吨,出口总额高达5亿多元。“奥运农业”现在已经开花结果。 展望未来,“后奥运经济”的效应还将持续发挥,“奥运农业”必将取得更大的丰收。 |